翻轉課綱,自己的課自己設計

翻轉課綱,自己的課自己設計

學這個要幹麻?

「我學的東西真可以用在社會上嗎?」
「我想學的,學校沒辦法給。」「台灣高齡化很嚴重,這我了解了,但我能怎麼辦?」

不管當初入學前,學生們對大學的想像為何,經過一、兩個學期,同學們自然而然產生這些疑惑和質疑。對一些學生而言,也許只是不願花太多心力,只想賺學分的藉口;但對另一些學生,這些是真實存在的困惑。檢視大學的課程設計,一個學生四年(以上)下來的教育,這些是再自然也不過的疑惑了!

拿一個醫學系學生來說,大一、大二要除了醫學系必修課外,還要修完所有通識、語言、醫學人文課程。大三、大四PBL,大五之後便開始臨床實習。最有彈性安排活動、充實自己,大概只有前兩年。但要修的學分不少,除了課業,還圖要有「社團」、「愛情」、「打工」要兼顧。如果想學的內容,不在學校的安排內,幾乎沒有機會。

通識課當然能找到一些有趣的課,但內容多元的一個壞處,就是無法深入。往往對一個問題有興趣,卻不知道如何深入探討。也許找得到相關的課可以選,啊!卻是研究所的課,搞不好還是結合教師的實驗室研究探討,去了不是跟不上,就是被當局外人。

陽明新突破

「學生的需求大家都知道,但要如何做是一個難題。每一個學生都長得不一樣,需求差異大,陽明空間小,人少,系所少,每個系和專業領域都有各自對於學生的要求和修課標準,要如何滿足所有學生?」

當教育部提出HFCC計畫,陽明的老師們一看,就知道這正是我們學校需要的變革,剛好因為學校的性質,又有一個符合陽明專長以及台灣需求的主題—高齡認知。這個計畫推出來,開始執行,在陽明師生之間,引發許多迴響。

第一次在陽明針對高齡認知的主題,開設一系列的課程。突破了傳統陽明大學的設計,這些課程針對一個主題具有連續性,從了解台灣高齡社會和激起問題意識,到開始啟動自己的大腦,想辦法解決,到最後運用到全身,實際操作並與社會接觸。學生有機會針對一個議題進行深入的探討。

又因為高齡問題的困難和複雜性,要對這個問題有貢獻,必須依賴最具有創意的想法。銀髮創意目前正夯,國際和台灣各地方政府都在積極舉行銀髮創意比賽。這靠的不是學生「相同」的專業,而是靠大家「不同」的專長和興趣,由各自的切入點著手。

如果以為就這麼一帆風順,王子公主永遠幸福快樂,那就太天真了!這樣的課程設計,如何套用在陽明大學,這一個性質特殊的學校?更是讓人頭痛。最令人煩惱的地方,莫過於學生的捉摸不定、飄來飄去。之前提到,陽明的學生課業和既定的社團活動,幾乎佔掉大部分的時間,每一個系的安排又完全不同,要讓同一組學生,連續二至三個學期,連續上一系列的課程,幾乎mission impossible。時間安排是一個大問題,因為系所安排差異太大,幾乎找不到學生們都可以的時間。

超越「出奇蛋」

時間來到104第二學期的尾聲,接下來要進入提案和實作階段,要如何確保這些辛辛苦苦培養起來的學生們,願意一起進入下一個階段?他們的所學,才有機會在實際共創上進行運用。

除了時間安排的問題,還要面對學生的挑戰「為什麼我要修這門課?」「你能給我『我』想學的東西嗎?」「高齡的問題,我有想法,但上課的過程,我真的能照『我』的想法做嗎?還是又要聽老師的?」
好了,那就問問他們想做什麼?「我要做虛擬實境」、「藝術治療,這對我來說最重要」、「在這個過程中,我想要學寫程式」、「我們要設計公園」
老師們面臨這個狀況,真是百感交集。甜的、開心的部分,在於學生們經過四門課程,確實提出了非常讓人驚豔的高齡創意方案;苦的、煩惱的部分,則在於教師們要如何協助學生們實現這些創意。

大概只有丟掉傳統思維,勇敢打破既定架構,才能找出一個超越「出奇蛋」的解決方法:好多個願望,一次滿足。於是,老師們決定丟掉課程大綱了!

當然不是,老師們決定將課程的規劃,轉化成學生與老師們之間共同的責任。以各小組為單位,依據小組的需求,規劃各自的講師、安排各自的時間和進度。

第一次上課,發給學生們空白的課綱,學生傻眼!「這什麼課啊!」很快的,他們的驚奇轉化為喜悅,積極地安排講師和課程。雖然每一次上課,學生只有五個以內的小組成員,但大家的目標一致,共同發展一個高齡創意方案,學習的效果奇佳!

學校應該以學生為主體,然而教育體系高層、校方和老師們,常常誤以為了解學生的需求,或是根據一討專業的訓練,就單方面認定什麼對學生好。然而在這樣的過程中,往往忽略的學生們的個體差異,也不自覺中壓抑了學生的創造性。

逐漸地,機器人漸漸取代人力。這個世界不再像以往,講求某一個專業的訓練,而是創造性的能力。唯有培養和鼓勵這一面向的發展,學生才有能力面對與適應未來變化快速的社會。

VR體驗

藝術治療師經驗分享